“知县”和“县令”压根不是一回事?因为两者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

2024-02-22 08:05:4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“知县”和“县令”压根不是一回事?因为两者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,有些影视剧中县太爷叫县令大人,而有些影视剧则将县太爷称呼为知县大人。

  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发明县制,并开始改革官职,只是当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,各项官职制度不够健全。

  后来在战国时期,县令这个古老官职,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,但是这一时期的县令并不是常设官职,其职能定位还不完善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秦汉时期县令也并不是县级长官唯一称呼,当时并行的还有县长这一官职。只是县级人口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,才能称为县令,小一些的只能称为县长三亿体育官方网站

  后来随着南北朝时期,常年混战,民不聊生,大部分县级单位,人口都锐减,于是逐渐开始统一起来,县级长官全部叫县令。

  知县这一官职,正是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唐朝。当时出现这一官职,具有一定的随机性,并不能称之为制度化的官职。

  当时,中央朝廷一般只有在某个县,县令出现空岗之时,且一时没有人去顶替的情况下,才会指派中央官员前去代理县令的职责。

  也就是说唐朝时期的知县,其实是临时代理县令。因此,也被叫做“知”县事,意思就是让这个官员代表朝廷去临时掌握管理一下县里事务。

  此时,便开始推行不再正式任命地方各级官员,而全部由中央下派官员代理地方事务。并将这些官员,称之为“知事”。

  这么一来,以前地方官员刺史、太守、县令,就摇身一变,成了知州、知府、知县。意思很简单,就是这些官员,都是代表皇帝去“知”地方事务的。

  但是,宋朝改革官职,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。北宋时期尤其是前期,在县级也曾一度出现县令、知县并行的现象,但是时间很短。

  宋朝之后,尤其是明清两代统治者,都认为中央直接派官员“知地方事”的办法,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,于是便承袭了宋朝做法。

  因此明清县级长官就是知县老爷了,这时候县令彻底被废除了。比如,海瑞就在1562年担任过兴国县知县。

 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县令和知县的历史沿革的介绍后,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。

  其实,相同之处,就是二者都是封建皇权时代县级地方长官,只是历史上出现时间不同。也这是为什么很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,甚至很多不严谨的影视剧也会搞错的原因。

  封建时代由于人口规模、管理幅度等和现代不同,那时候“皇权不下乡”,县级以下便依靠宗族乡绅治理,不再下设乡镇、村居等层级。

  虽然二者历史上都被明确为正七品官职,且二者有历史承继的关系,但是权限确有很大不同,相对而言知县权力受中央限制较多,而县令作为古老地方官职自主权相对较大。

  无论如何,在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的封建官本位时代,县级长官依然很多读书人一辈子追求的终极目标。

搜索